媒体声音

当前位置: 米乐官网 - 媒体声音 - 正文

校党委书记廖允成刊发署名文章《以学促干重实践 科教融合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3-09-13

9月13日,《山西日报》第7版刊发校党委书记廖允成署名文章《以学促干重实践 科教融合促发展》。文章中指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米乐官网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一总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这一目标,进一步在以学促干上下功夫,深化合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交流互融互促、再上台阶,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山西日报(2023年9月13日第7版)

文章全文如下: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米乐(中国)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一总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这一目标,进一步在以学促干上下功夫,深化合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交流互融互促、再上台阶,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方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人才培养提质战,不断提高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学校配套思想政治工作各项经费,制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多次组织开展晋中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特色教学示范研讨活动。先后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山西省新农科建设联盟推进会与耕读教育研讨会,出台《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编印《劳动教育集萃》,不断完善心理健康“五级联动”教育服务体系。4门课程入选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典型案例,温娟荣获全国第十三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武星亮荣获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一等奖教金,张灏琨同学被评为第九届山西道德模范。

持续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建设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必须促进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确定重点发展学科领域,更新专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制度,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制定《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获批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的一半。8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课程在省内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开放,5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认定课程。

不断完善耕读教育培养模式。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农科教深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了“耕读+价值引领”“耕读+专业教育”“耕读+文化浸润”“耕读+创新创业”等教育模式,将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体两翼三支撑”耕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入选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农业工程学院翟淑媛同学主持的《植保坦克——地面智能植保装备的引领者》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论述,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任务,持续在农业共性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科研立项取得新突破。重点科技项目立项渠道实现新拓展,牵头申报的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获批立项,国拨经费达1.045亿元。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是合署改革前的3倍;承担组织实施9个山西省种业创新良种联合攻关项目。2023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

平台建设取得新发展。依托学校建设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总数160多个。近年来,新增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3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十四五”区域技术公共研发中心2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共建)1个,山西省后稷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4个,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持续推进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崖州湾实验室杂粮基地建设。新增国家产业体系副首席科学家2名、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著名高粱育种专家牛天堂研究员获首届种业科学家奖。

科研产出取得新成果。朱兴全教授连续9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创制的C4禾谷类模式植物,成为2020年中国农业科研32个“亮点”之一。杂粮分子育种团队在《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成果。2023年,培育的8个品种搭载神舟十六号开展太空试验,在洪洞县、翼城县连创我省旱地小麦高产纪录。2023年,1项技术被遴选为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技术,3个品种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3项技术入选全国主推技术。学校特聘教授郭迎光主持完成的《庆鲁沟调查》荣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

扎根三晋大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学校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服务我省特优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认真抓好示范推广、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效能。

着力推进特优农业产业发展。学校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坚持“地方和产业出题、产业研究院答题、市场和农户阅卷”的原则,向行业产业问需求,向服务对象问诉求,向先进同行问经验,持续推进学校与各市县共建的大同黄花、忻州杂粮等19个产业研究院,努力破解学校与地方合作渠道不畅通、科技人才优势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牵头建设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全面提升服务特优农业发展组织能力。

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学校275名专家受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占全省体系专家总数的77%。25项标准入选山西省2023年农业农村领域主推标准,4项标准获第一届山西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聚焦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需求,建设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等9个农谷研究平台。推动办学地域融合,一批平台落地农高区,在农高区建成了综合实验楼,遴选1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入驻。共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生物兽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与神农科技集团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食用菌产业“三院一园区”、北方林果种苗研发中心。建设了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太谷研学园区、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等共享融合空间。建成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服务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揭榜招标和成果交易。

系统构建支撑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体系。学校统筹整合、合理配置、开放共享科技力量和资源,破除机制体制藩篱,打破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构建起由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示范村、科技小院、示范基地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类农业主体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打造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版”,研究技术和成果覆盖山西省11个地市,为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合署改革以来,推广了以瑞普909玉米、晋薯16马铃薯、晋糯3号高粱等为代表的新品种300余个,以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100余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推动山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

拓展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办学影响力

学校坚持以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文化自信,注重发挥高校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职能,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新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开辟主题教育专题网站,为全校师生开展理论学习提供了重要阵地。开通米乐(中国)学习强国号、视频号、抖音号,讲述农大故事、传播农大声音、展示农大形象。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奖项、社会服务等内容多次得到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对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深化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及处置能力,出台了《米乐(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持续优化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组建了网评员队伍,举办学校宣传思想与意识形态队伍培训。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平安校园创建、清廉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学校育人内涵,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每年举办文明礼貌月、读书活动月、草坪音乐会、品牌团支部、专业文化展、校园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清廉文化长廊、清廉主题雕塑,陈列了“影视剧作品里的米乐(中国)”图片展,加上学校铭贤学校旧址、校史馆、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民俗体育文化科普基地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果树研究所获批全国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形意拳》《舞狮》项目获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不断提升学校对外交流水平。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37个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高粱产业科技创新院、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山西),在乍得揭牌成立中非旱作技术美德啃示范村,与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选派3位专家赴非洲多国开展农业援助项目,连续两年举办了“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通过举办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耕读教育研讨会、全国高等农林水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第20次会议、人兽共患病防控高峰论坛、第五届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等会议,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扩大对外合作。

文章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30913/905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