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米乐官网 - 学习资料 - 正文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路径

发布日期:2023-11-0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了新时代文化理论观点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解决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如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如何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这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创新的根本路径

理论是对时代的任务和问题的“解”和“答”。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不同时代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有万千形态,就是因为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而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回答也就不同。文化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再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党立国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兴党兴国依靠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国体就不复存在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坚持古为今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当代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考量,让当代中国文化融入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大系中。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就只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文化,外在于我们的文化就是无根的文化,就不可能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和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它就依然还是古代的文化,就不可能成为反映、维护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大力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人民信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化理念,坚信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文明不仅不是“冲突”的,而且可以互相激荡,互相推动,从而为其他文明提供可资借鉴的“他者”或“他山之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到了淮北“橘”就变成“枳”。洋人的办法在洋人那里行,到了中国可能就不灵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汲取外来的有益成果,建设发展面向中国实践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人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最早提出这一思想方法的是张岱年先生。张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的综合”论,到80年代发展为“综合创新”论。张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学界大多数学者的响应和赞同,但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综合创新。我们要把综合创新深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领域,进到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层面。一个时代的任何理论创新如果离开了对这个时代的生活实践的追问,离开了对这个时代的任务和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如何进行综合创新这一问题,在学界实际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我们有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就为真正解决这一历史问题提供了指引。

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发展性理论品格的思想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多年来推动实践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经验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思想方法,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解决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孙熙国,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